之前的文章已经介绍过,游戏的制作过程中,存在研发和发行两个大的相对独立团队。这两个团队都会有技术团队。随着最近AI技术的兴起,双方的技术团队就希望将AI技术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,降本增效固然是好的,但是由于老板们担心错过AI风口,也会鼓励AI落地探索,但是有些人也会利用这个机会,将AI技术作为自己跑马圈地的工具。

笔者是在游戏发行的技术团队,所以AI的能力大多是在发行的场景落地。比如面对全球各地的发行,文本和语音的翻译是刚需,恰好TTS技术经过最近10年深度学习的发展已经很成熟,同时chatgpt的横空出世,将多语言翻译的门槛降低了至少1个数量级,所以使用AI进行翻译和辅助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容易落地,并且在笔者所在的团队已经大规模应用起来。

于此同时,全球发行广告的制作,也可以利用AI技术,尤其是短视频广告,可以充分利用近10年发展的AI技术,如多模态理解,深度伪造,视觉内容检索,单目动作捕捉,强化学习等来提升素材制作的效率,以及效果。目前,笔者所在的团队在1年时间内,搭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AI素材制作管线,将AI和人工进行结合,两者优势互补,扬长避短,已经成为短视频广告素材制作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。

上面两个场景,AI和发行的结合完全属于天时地利人和,所以落地推进起来会相对容易。但是,如果希望发行团队的AI技术应用到研发场景就有点难。通俗一点理解,就是前面文章里面提到的“屁股原理”。除非你有非常过硬的绝活,否则研发团队为什么不用自己的AI团队来执行,而用发行的AI团队的呢?但是绝活是需要实践反复迭代而来,没有实践哪有绝活?这里又回到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哲学命题了。
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沉下心来,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做深,避免用AI跑马圈地,在自己的工作上提炼绝活能力,以期望将来能够有机会切入到研发场景中,将AI能力以更恰当的方式用起来。

古人诚不欺我:近水楼台先得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