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“AI”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人工智能)这个词被媒体大肆宣传,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,AI的关注度逐年增高,下面是近5年Baidu和Google中关键字“人工智能”或”AI”的趋势,

无论国内国外,最近5年人们对AI的热情上涨了数倍。XX AI公司拿到B轮X千万融资,AI工程师毕业生年薪XX万等博眼球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
虽然AI目前大热,但是笔者隐隐的担忧存在泡沫。最近处于招聘季,发现今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AI相关职位的申请供大于求。以前校招,最热门的职位是后台服务开发,面试官挑花眼,AI相关的申请非常少,有时甚至招不满。简直是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但是今年完全相反,成百上千的学生申请AI相关职位,一些地球物理,测绘,光电通讯,工业工程,甚至是生物工程教育背景的学生都申报AI相关的职位。简历泛滥成灾,质量参差不齐,给筛选简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。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,近几年媒体过度鼓吹AI的作用和“钱途”,秋招出现此现象也不足为奇。

无论外界如何鼓吹,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,尤其是目前正在求职的莘莘学子。职业生涯很漫长,正常情况是40年。每位同学应该长远打算,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的放矢,而不要因为一时热度影响自己的判断,盲目跟风。 AI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,最早可以追述到1955年,定义是“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”。最近几年,媒体将推荐系统,广告点击预估,图像识别,语音识别,问答机器人等等都归纳到AI范畴。前面提到的应用场景,虽然目前的AI技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,但是离真正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无论求职者多少,挑选的标准是客观存在,且不会改变。最近,笔者一直在思考工业界真正需要什么样的AI人才?求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,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?最后总结出,求职者应该大致具备下面几大能力,

  • 沟通与协作 工业界的问题,往往不能单打独斗完成,需要联合多方团队协同完成,孤胆英雄在这里并不受欢迎。所以,应该具备沟通和协作能力,才能够胜任工作,以及获得更好的发展。

  • 业务敏感 需要对应用场景和指标数据有非常深刻的洞察,才能有效找到问题,或者发现新的增长点。

  • 产品抽象 工业应用中,需要尽量避免重复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,所以需要具备将重复工作抽象成产品的能力,用于构建平台,提高生产率。

  • 工程-系统开发 构建应用平台,需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,包括前端,后台,或智能终端。

  • 工程-算法应用 能够创造价值的算法才有意义。应该具备端到端将算法从需求到线上部署的能力;并且不断总结问题,迭代优化算法效果。

  • 数学与算法 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算法功底,才能够正确的应用现有技术,并且快熟掌握新的技术。

针对上面的技能项,笔者总结了部分工业界需要的AI职位,

  • 项目经理 负责处理和梳理问题,协同多方单位合作解决问题。需要对AI的工作流程,以及算法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大致的认识。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同学往往很受欢迎。
  • 产品经理 负责抽象和提取AI产品特性,并且推动产品构建和部署。往往有开发经验的求职者比较受欢迎,因为相比于没有开发经验的求职者,他们更加理解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含义。
  • 数据分析师 负责从海量数据中,提取有意义的信息,给出有价值的结论。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,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业务洞察力。
  • 应用工程师 负责将业界成熟算法,根据业务场景定制。对算法,工程,业务敏感,以及沟通能力都有较高要求。
  • 平台工程师 负责将产品经理提出的想法付诸实施,需要具备扎实的系统开发能力,并且对AI相关技术有大致了解。
  • 算法研究员 负责观察AI业界最新动向,对团队内部提供咨询服务,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算法功底。并且,能够开发和沉淀业界成熟算法,以算法包的形式提供给团队。此职位可以更加细分,关键在于大团队需要什么领域的能力,比如CV,NLP,知识图谱等。

根据上面的能力和职位,结出职位能力模型,每个职位对应的能力要求从1到5,

按照系统架构的方式,各个职位结构如下,

所以,其实工业界需要的AI职位分布比较广,广大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,选择可以长久发展的职位。不能简单的认为,自己跑过最新的深度学习模型,动手刷过一些机器学习竞赛,参与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,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获得AI职位的Offer。

最后,希望广大求职者理性对待AI职位,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才是正道,不要盲目跟风。并且可以长远的在AI工业界做下去,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,为整个AI工业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腾讯游戏数据挖掘团队目前正在寻找优秀的AI相关的毕业生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简历发到bourneli at tencent dot com